社区 发现 Amazon 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启示,不一样的视角解读《...
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启示,不一样的视角解读《亚马逊2024年度市场报告》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一. 关于数据的价值
1. 数据源是否准确
数据是运营决策的基础,但数据源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在日常运营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XX软件的搜索量和排名到底准不准?为什么这个软件显示的数据比另一个软件更高或更低?这些问题其实与我们今天讨论的报告数据的准确性有着相似之处。
有两个关键指标需要关注:
1)软件的统计归因是不是一致的。
如果同一个软件体系下的数据是基于一套标准指标统计的,那么这些数据就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这不仅适用于关键词排名,对于搜索量等数据也是如此。例如,XX软件的搜索量可能偏大或偏小,但它对所有产品都采用同一套逻辑,因此产品之间的相对值仍然具有参考意义。这并不是说绝对精准的数据不重要,而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获得绝对精准的数据,相对精准的数据同样能够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这个软件的数据源,和数据归因逻辑是否准确的。
如果做这个报告的人是有足够的能力背书的,其数据源的精准度是值得信赖的。这意味着它提供的数据相对具有说服力,能够为我们的运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2. 数据是否能提炼出有用的信息
当我遇到一个问题,会习惯尽量的把所有要点先列出来,然后再一一筛选最优解(这是我个人的做法)。经常有朋友会问我:为什么你遇到一个问题,能够想到数条的解决方案?首先需要不断对知识进行积累,其次是针对不断和数据打交道的过程中,从而锻炼了自己的举一反三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
数据本身只是冰冷的数字,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关键。例如,当你发现某个产品的销量下降时,你需要追溯根本原因:是转化率下降,还是流量不足?如果是转化率下降,那又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通过不断地分析数据,掌握实际情况,才可以有效地进行优化。比如亚马逊的流量数据显示,展示广告的占比不到1%,这一点是否意味着存在巨大的切入机会?数据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做出精准的决策。
3. 是否能够根据数据去执行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大量的亚马逊运营知识。但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这些知识本身,而是我们是否能够将这些知识付诸实践。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陷入“知识的快感” 中,满足于收藏了多少资料、观看了多少学习视频,而忽视了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无论学习新的技能,还是尝试新的项目,数据报告分析的价值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如果没有行动,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因此,我们需要将数据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
二. 关于《亚马逊2024年度市场报告》的解读
报告主要分为四大部分,我将针对每个部分提炼一些重要的信息,并结合个人经验进行解读,供大家参考和交流。

1. 亚马逊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商
尽管近年来跨境电商市场竞争激烈,许多新兴平台不断涌现,但亚马逊依然凭借着它卓越的服务质量,保持了强大的用户粘性,现依然稳居全球电商平台的头部位置。正如我们在购物时,虽然有很多选择,但当我们想要购买质量可靠的产品时,往往还是会优先选择某东。亚马逊也是如此,尽管其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它依然是美国跨境电商的头部平台,也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
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TikTok 迅速飙升至第四,不少亚马逊卖家纷纷开始布局TikTok。TikTok的流量有时候会溢出到亚马逊上的同款产品,反哺到同品牌或者同类产品的链接上,形成跨平台的互相引流效应。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发现,有不少亚马逊出现的爆品,有不错的销量,自然流量占比高,而且在ABA排名也有一定搜索基数,是从TikTok那边带起来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虽然大家都在关注排名前五的电商平台,但并不意味着其它平台没有机会。排名在5-10名的平台呢?10-20名的平台呢?例如Shein、Etsy、Newegg、Target等平台,虽然它们的知名度可能不如亚马逊,但它们在特定领域或特定用户群体中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结合AI工具进行分析,并通过其他数据进行验证,以判断这些平台是否适合我们的业务布局。
此外,像Mercari、Poshmark、OfferUp、Wayfair、StockX、Goat、Depop、Chewy、Faire、Houzz等平台,虽然它们的受众面相对较窄,但流量并不低。在寻找蓝海市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从产品布局入手,还可以从平台布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公司的资源和平台特点,判断其可行性。一般来说,多平台配合海外仓运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亚马逊逆势增长
从亚马逊的强劲的财务表现,以及购物应用下载的数据来看,整体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的,走的都是上坡路。只有平台不断发展,卖家才有机会持续获得更好的发展。



3. 电商平台竞争格局
面对Walmart、Temu、Shein等新兴平台的冲击,亚马逊通过优化物流与供应链(如 “当日达”“ 次日达” 服务覆盖全美)、提升用户体验和差异化服务(如Prime会员体系,会员数量增长稳定),低价商城等来保持市场份额增长。同时也加深了用户对平台的忠诚度。

4. 亚马逊市场拓展
目前,亚马逊已经拥有22个站点供卖家选择,这为卖家提供了更多的赚钱机会和选择的可能性。新的市场往往伴随着一定的 “红利”,如果能够早一步了解和研究,就有可能抓住潜在的机会。
例如,日本站的流量并不逊色于德国和英国站,而且物流周期较短,周转速度相对较快。此外,加拿大的流量也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加拿大同属于北美市场,运营门槛相对较低。亚马逊的远程配送功能可以利用起来了,先通过美国站的库存验证加拿大/墨西哥市场的可行性,从而降低了市场风险。
此外,报告中提到的流量来源数据也值得关注。SimilarWeb作为一个流量分析工具,其数据被卖家**引用,也说明了具备一定的数据参考意义,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精准的网站流量查询参考。SimilarWeb可以分析网站的流量及其来源等数据,对于从事独立站和多平台运营的朋友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深入了解并加以利用。



5. 亚马逊卖家生态
报告中显示,仍有大量新卖家不断涌入亚马逊市场。在市场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新卖家的增加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新的平台、新的类目、新的站点或许都可以成为我们考虑的方向。

6. 亚马逊广告收入
与十年前相比,亚马逊的广告收入增长了10倍以上,这反映出广告竞争成本日益加剧,卖家对广告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你是否也发现广告CPC越来越高,广告转化率越来越低?然而,我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在收割广告费用,因为本质上广告只是一个工具,其使用权仍然掌握在我们手中。在平台政策日益收紧、合规化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如果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我们通常只能依靠低价和广告来获取流量,这将使我们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那么,如何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呢?品牌建设、产品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等可能是重要的方向。此外,新兴的流量机会(如社交媒体、DSP等)也值得关注。对于小卖家来说,不要盲目追求成为头部卖家,而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舒适区域。

7. 流量来源划分
报告显示,通过桌面直接访问亚马逊的流量高达64%以上,这反映出用户对亚马逊的高度粘性。在如此大的数据基数下,这一比例仍然不算低。
值得关注的是,展示广告的流量占比仅为0.3%。理论上,通过各种渠道都可以触达美国市场的用户群体,但如果一个渠道的流量占比很低,那么其提升空间就会很大。例如,一个考80分的学生想再提高20分会比较困难,但如果一个考60分的学生,提升空间就会大得多。因为流量渠道来源并非完全独立,部分渠道可能存在交叉流量,所以展示广告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在当前站内竞争日益激烈的阶段,其他流量渠道无疑是一个潜在的机会点。

8. 亚马逊AI购物助手
先前这篇文章已经有解读过新算法和Rufus的玩法,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一下:https://www.wearesellers.com/question/100494(揭开新算法的神秘面纱:深度剖析Cosmo算法及其对亚马逊卖家的影响 (7000字))

9. 亚马逊低价商城
低价商城作为亚马逊的一个新兴的营销,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潜在的机会。新事物的出现通常会伴随着平台的扶持政策,竞争门槛相对较低,操作玩法也更加多样化。

10. 亚马逊价格策略
报告中提到,“竞争使亚马逊成为更好的选择”,个人挺喜欢这句话的。在Shein、Temu、TikTok等新兴平台的竞争下,亚马逊不再处于绝对垄断地位。然而,这种竞争也促使亚马逊为卖家提供更多“福利”,从而提升平台的竞争力。

11. 亚马逊第三方卖家的态势
自去年开始,亚马逊对VC账号进行了大规模清理,砍掉了一批利润较低的账号。这可能使得第三方卖家销售额占比持续提高,目前第三方卖家销售份额占比已经达到了60%了。
VC账号虽然越来越少了,但是依靠着其连秒的优势。在平台BD政策收紧下,或许也是一个运营方向。

12. 亚马逊2024 Prime Day
今年的Prime Day数据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会员专享折扣占比翻了一倍。这不仅与亚马逊会员账号的普及有关,也反映出卖家越来越依赖会员专享折扣来提升销量。对比数据来看,参与会员日秒杀或专享折扣的卖家,其销量数据明显优于未参与折扣的卖家。在后续的大促活动中,卖家会越来越依赖折扣去获取更多的订单量去冲刺排名或者稳定排名。
我有一个观点:在当前的亚马逊生态中,产品坑位对于链接的稳定性越来越重要。



13. 亚马逊卖家分布
母婴类目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领域,由于该类目涉及众多国际大牌,且认证要求较高,所以中国卖家占比相对比较少,所谓的黑科技和恶搞因此也没有那么多。
所以在中国卖家关注比较少的站点下,可以多加关注。例如,加拿大站点对于新手卖家来说是一个相对友好的选择。与欧洲市场相比,加拿大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税务认证问题,运营门槛相对较低(加拿大跟卖相对比较多,建议提前做透明计划)。
再比如巴西站点,关注的比例只有0.1%。尽管巴西站点的物流门槛较高,但其流量和市场潜力巨大。根据数据显示,巴西站点的流量甚至超过了西班牙站点。没有那么多简单的事情,做门槛性的事情,做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就是机会。




14. 各站点的类目销售排名
各站点的类目销售排名有助于我们了解哪些市场需求大,哪些市场尚有潜力。也让我们更好了解不同排名层级对于市场份额垄断的占比情况。
三. 关于观点和事实的理解。
事实是客观存在、可以验证的内容,比如具体的数据或事件,它们不受个人看法影响。比如,“2024年亚马逊第三方卖家销售额预计达到3250亿美元”就是一个事实。观点则是基于个人经验、知识或分析对事实的看法或理解,它通常带有主观性,并且因人而异。例如,“亚马逊的成功归功于其强大的供应链”是一个观点,因为这是对事实的个人解读。
事实是数据支持的客观内容,而观点则是对这些事实的主观看法。在阅读数据报告的过程中,或者是在日常运营工作,需要区分好“事实”还是“观点”,以事实为基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市场动态,制定更合理的运营策略。
以上是今天想要分享的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的观点,欢迎一起交流。
2 个回复
tang173 - 90后亚马逊运营
赞同来自: 小白shitha 、 起名很难系列 、 努力成为大麦 、 dongshengjiaju 、 亚马逊李 、 SpongeCheese 、 鼻基尼海滩 、 Ron2024 更多 »
比如每年增长近百万卖家,这里的数据来源是亚马逊官方数据,亚马逊是要求一个卖家对应一个店铺,也就是说每年增长近百万店铺,但是这百万店铺真的对应百万新卖家吗?显然不是的。至少一半的新店铺是在公司手里的,对应的是老运营,并非完全新卖家。其次新店铺存活率这个数据也是极其不真实的,很大一部分新店铺本来就是用来做高风险的侵权产品,一个运营手握好几个店铺,甚至是做大店铺的小号。而真实是在新人卖家的新店铺,这个真实的数据无法统计,其存活率更是如此。
还有一个是日本的访问量确实是高于德国和日本的,但是其销售额是低于这两个国家的。主要原因是日本转化率和客单均低,不论是语言,购物习惯,评价逻辑还是退货率均与欧美国家存在较大差异,且欧洲有泛欧计划,可以归为统一市场。因此日本的难度是大于欧洲的,且利润率也是普遍低于欧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