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分类:  Amazon 所属圈子: Amazon Amazon销售和运营

流量成本愈发昂贵的当下,再谈引流的本质——从一个吸尘器引发的闹剧说起

发帖11次 被置顶7次 被推荐5次 质量分2星 回帖互动111次 历史交流热度13.84% 历史交流深度0%
最近Lee收到好几个朋友转发的一个吸尘器旗舰店链接,都是指向同一个旗舰店地址,这里就不放链接出来影响当事卖家的转化率了,lee简单说下点开落地页的观感: 

刺激.jpg


两个字,刺激
三个字,不够看
四个字,营销鬼才
 
一句话总结,你就是拿这个考验干部?

哪个干部经得起这样的考验.jpg


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在卖家把视频和图片下架前,Lee快速把这些post和视频浏览了一遍,看完以后即意犹未尽又索然无味。
意犹未尽的是这套图质量非常之高,但是数量非常之少,Lee大胆猜测卖家应该只放了一部分图出来,非常期待出下期(如果还有的话)。

索然无味的是,就这,就这,就这?




好了,玩笑到此结束,下面说正经的。
 
坦白说,Lee看到这位卖家的做法,怒其不争,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一面,就是这种打擦边球的方法来引流的办法,无非是钻亚马逊的审核漏洞,这种尺度的照片,无论在国内国外,哪个购物平台都不会允许其长期存在的,毕竟以亚马逊面对的消费群体不仅仅是成年人,也有未成年人。针对未成年人在sex方面的保护,一个比较反常识的地方在于,国外这块的保护做的比国内做的更早,只是做法不一样,国外是靠年龄分级,例如大家比较熟知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以亚马逊对成人用品的搜索限制,可以很明显看出这一块也是雷区。
 
那么这个卖家清不清楚这些呢?Lee看了下这家店铺的公司是2019年成立的,最早的一条listing上架也接近1年了,翻了下这个卖家之前发的帖子,一开始还是比较单纯的,一直到最近一两个月画风突变。你说这位卖家不清楚这些雷区是不太可能的。更多的可能是有意为之,无非是抱着没抓到就是赚到的想法。
 
那这个事情跟看戏的吃瓜群众有没有关系呢?Lee在这里说一个可能不太讨人喜欢的观点,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我们所有帮助这条链接进一步传播,提升热度的吃瓜群众,可能最后都会自食其果。
 
道理也很简单,这个卖家触犯亚马逊规则在先,如果只是一个小范围事件,亚马逊可能只是处理一例个案,但是如果热度过高,或者有其他卖家效仿的话,可能就不仅仅是处理个案这么简单了,以亚马逊一贯的尿性,必然是升级规则堵住漏洞+严惩违规,哪怕有错杀行为。Lee大胆猜测,如果这个卖家引来更多效仿者的话,那么后续旗舰店图片,视频,以及post的上传和审核极有可能更加严格,甚至不排除有用这种方法恶意投诉的。对于合规经营的卖家来说,无疑是一场无妄之灾。
 
不用过多回忆,Lee仅举几例:
  • 卡bug突破发货限制,服务商远仓近送——亚马逊修改货件入库时间间隔,货件绩效事件频出,甚至封账号
  • 卡bug新品报连续秒杀——整个账号上秒杀黑名单
  • 品牌滥用投诉——最后品牌投诉这个功能基本废掉,谁也不敢用了

 
在博弈论中,当有一方通过作恶的方式取得超预期回报,而不用付出过高代价的时候,这个游戏就已经崩盘了;
当好人会被欺负,合规经营会饿死,劣币驱逐着良币,平台作为整个生态的提供者,势必会重拳出击。你想薅平台的羊毛,平台就会革你的命
 
哀其不幸的一面,就是这个卖家冒着一定风险引流,但是可能带来的转化收益并不高,甚至在亚马逊算法里是负收益,妥妥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换句话说,引来流量不能承接,不能带来转化,不如不引流。下面lee结合营销漏斗和这个卖家的实际情况,试图论证这一观点。
 
首先我们引入销售漏斗模型,这其实是一个老掉牙的模型,很多广告经理在介绍PPT时也会讲到,一图流在这里:

营销漏斗.png

 
简单解释下,消费者在购物流程里有4个节点:
Awareness(了解)——Interest(感兴趣)——Consideration(决策)——Action(行动)
那么这4个节点正好对应了电商平台上的4个指标:
Impression(曝光)——Click(点击)——Add to Cart(加车)——Purchase(购买)
 
有了曝光,才能让消费者有机会认识到一个产品或品牌,
消费者初步认识了产品,才有可能对产品更感兴趣,进一步点击到详情页详细了解
了解完以后,消费者会做决策,是否需要先放到购物车里,再看看别的产品货比三家?这里对应的加车
最后如果决定买某个产品,就会行动下单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可能有些急性子的客人会跳过加车这一项,直接购买,但是不影响这个环节的对应。
 
在流量自上而下流到漏斗的下一个层级后,都会有一部分客人的流失,所以我们可以用点击率,加购率,转化率来衡量流量的精准,listing质量的好坏等等。
 
那么回到这个卖家的擦边球行为,他只解决了第一步曝光+第二步点击的问题,到加车和购买环节,则无能为力了
逻辑很简单,因为擦边图吸引来的lsp,习惯了白嫖,哪会为了这点图付出真金白银?




开个玩笑,真正判断的逻辑在这里:这套图模特的服装比较应景圣诞,所以大概率是圣诞前一段时间上传post的,那么进入12月以后这个产品的排名曲线是这样波动的

下降.png

 
销量是影响排名最大的因素,从排名曲线这个角度来看(排除断货影响),销量并没有上升,甚至有较大下滑。那么无论发这种擦边post是否带来更多的曝光点击,这位卖家事实上都已经得不偿失了,因为从结果看,引流成功还是失败,结果都是没有变好。
 
更为具体一点,Lee在交流群里做了一个小样本测试,虽然参与的人不多,没有足够的说服力,但是从这个结果来看,大部分人看片是看片,一旦需要花钱,还是立马变得理智起来了。。。
 
白嫖.jpg

 
综上所述,Lee要开始点题了,我们可以基本论证一个观点,既引流不转化,不如不引流,虽然这个结论放在用post免费引流的案例里显得平平无奇,因为毕竟这位卖家除了拍图费用并没有损失什么。还为我们吃瓜群众带来美好的观感体验。
 
但是,如果引流不转化,不如不引流这个结论放在付费案例里,就非常重要了,Lee随便举几个例子,各位可以对号入座,看看中了几条:
  • 开广告给裸奔的新品打大词
  • 产品各方面没有优势,但是广告敢跟竞品硬杠,不为别的,就为争一口气
  • 找facebook/What's app做站外,又舍不得打折,效果不行让服务商再发一次贴,得到双倍伤害
  • social media只舍得给40%折扣,做完社媒转化掉一大截
  • 找粉丝数量多的红人合作,不看粉丝活跃度,钱花出去了,没几个播放量
  • 标题为了尽可能覆盖关键词重复堆词埋词

 
最后如果这位卖家就此调整了发post的思路,虽然再也没有靓丽风景欣赏,但是避免亚马逊秋后算账,那也算是功德无量了。至于除了post,如何找到便宜又相对精准的流量,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lee有空再跟大家展开探讨。
 
有诗曰:
红粉骷髅亦是白骨皮肉,引流本质皆为转化成交。
周期下行更要勿忘初心,长期主义战胜康波周期。
已邀请:
既引流不转化,不如不引流。
       可不可以理解为,在A9算法中转化率的优先级是高于点击率的,擦边引流提高了点击,但是同时引来白嫖怪导致分母变大,真正有意愿的买家/(买家+潜在客户+白嫖怪)=转化率
       进而,亚马逊识别出来,给这个产品这么多流量也不能带来收益——即这个产品不行,不能给他更高的坑位,便造成了排名拉升后卡不住位的情况

要回复问题请先登录注册

x 点击咨询